您好,欢迎光临十堰建筑节能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发布信息] [广告业务] [在线联系]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建筑节能 > 建筑节能

两份报告凸现出节能减排企业的A面B面

  上个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发布了《2012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GDP能耗下降了3.6%,完成了年初的预定目标。

  报告执笔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介绍,能耗的下降,企业的努力绝对是“功不可没”。不过,他认为,要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企业还需要在未来三年中继续努力,力争在本行业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更加有效地运用有助于节能减排的新工具、新手段。

  胡迟介绍,“十二五”以来企业节能减排呈现了几大特点: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管理成为节能减排重要抓手、中小企业成为节能减排新亮点、更多运用新理念新工具新手段。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也出台,在企业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的时候,审计报告却显示,在资源综合利用、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三款科目中348个项目单位挤占、虚报冒领资金16.17亿元。当某行业的领头羊纷纷丧失创新动力而患上补贴依赖症时,骗补成了企业的理念。

  企业节能的孰是孰非让业界很头疼。

  中小企业成节能减排主力军

  在《2012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中,中小企业成了新的亮点:逐渐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企业的主体地位凸显。调查显示,“十二五”以来,广大中小企业正成为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的主力军。胡迟介绍,从2012年的情况看,许多中小企业逐步克服了规模小、资金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节能减排意识有所增强,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已涌现了一批示范企业,在企业层面来说,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如曾经被称之为污染大户的印染行业、发电行业,如今普遍开展了清洁生产,废气污水的排放量大都降低到了规定标准。其中,大部分火电企业都上了烟气脱硫装置,大大减少了大气污染。

  报告显示,从企业层面看,我国企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采取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广先进技术产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这份报告可以看出,企业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主要由政府从外部推动,相比之下,自“十二五”以来,随着企业对节能减排问题认识的加深与市场机制作用的显现,政府开始从“十一五”时期的强势地位逐渐淡出,企业节能减排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认可以企业为主、政策为辅开展节能减排的模式。与此同时,市场化手段在企业节能减排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表示确实从节能改造中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因而会有内生的动力。

  企业成为骗补大户

  在企业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在为节能减排而努力创新的同时,也有企业却为节能而骗补,随着审计报告的发布,这些企业被公诸于世。据一年一度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在资源综合利用、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三款科目中348个项目单位挤占、虚报冒领资金16.17亿元。

  据业内人士指出,采用财政补贴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本是国际惯例,但骗补却成为中国特色,这与行业的标准泛化、程序不规范、审查不严等制度性有关,这些漏洞被指是诱发骗补的罪魁祸首。

  一位在4年前就申请了专项资金的企业负责人说,当初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帮助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出的政策力度非常大。他还记得当年自己申请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当初大家都没有经验,制度的设计也不是很规范,审核的也不严格。虽然材料递上去后,财政部会下来审查,但更多像走一个流程。当初只想着碰碰运气,没有想到几百万的资金很快就批了下来。“当年我们全市就报了我们

  三家,三家全都批了。”

  由于审查太松,很容易有漏洞出。这位企业负责人还透露,当年和自己一起申请专项资金的其中一家企业就存在严重造假的嫌疑,当初他们申报的产能早在几年前就淘汰了,严重不符合国家政策,但却拿到了高达1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

  近日,审计署的一纸公告把光伏业的“骗补盛宴”公之于众:在2009年,一个以推动中国光伏发电项目发展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应运而生,但谁知几年之后,原本推动光伏行业发展的金太阳补贴政策却成为了光伏业的“唐僧肉”。8个金太阳工程项目,违规使用资金2.07亿元,占总违规资金的12.8%。骗补的盛行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反思。

  据专家分析,骗补滋生的一大原因就是光伏业的补贴多在前期建设期,而不注重后期的发电,所以才使得在金太阳工程实施过程中,行贿、骗补、工程延期、质量低劣等社会传闻不断。而度电补贴将从“前端补贴制度”转为“后端补贴制度”,不看其规划中的规模以及投资规模,而是根据其发电度数来进行补贴,这就意味着企业如果不发电,将无法获得任何补贴。

  据报道,家电行业成为节能骗补的重灾区。由于能效标识与节能家电补贴政策直接挂钩,达到一级、二级能耗标准的家电就能得到政府补贴,而且补贴金额与产品所达到的能效等级和水箱容积直接挂钩:不同的额定制冷量(W)和能效级别其补贴标准是不同的,一般差距200元,更高差距能达到550元。甚至还有企业进行了二次骗补。

  这项制度直接诱发的后果就是电能效标识的虚贴和滥用,原本无法进入补贴行列的产品贴上节能标识就可摇身一变享受节能补贴,一些三级能效的产品也可能被贴上二级或者一级能效标识。

  合同资源管理是利器

  当某行业的领头羊纷纷丧失创新动力而患上补贴依赖症时,如何堵塞骗补漏洞被迫切地提上了日程。有业内人士达成共识,规范程序、加强监管、执法必严、非法必究、增加违法成本等都是治理骗补的措施。但也有专家提议,当前最为釜底抽薪之策则是用减税来取代补贴制度,从而斩断企业对补贴的依赖,驱使企业走上发挥内在活力进行科技创新之路。

  报告中提出,目前企业新理念、新工具运用更多。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十二五”时期,国内企业能够更好地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先进的理念与模式融入公司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用于开展节能减排,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例如,中国石油在所投资的石化项目通过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的严格核查,并获准进行碳指标交易,每年可减少2000多万吨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调查显示,逾90%的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70%以上的企业表示,在节能减排中利用了合同能源管理。被调查企业认为,基于市场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适合中国国情。企业应鼓励建立和完善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节能机制,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加快节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并作为建立和完善节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据调查,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减排模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加大推进节能减排力度,5月12日,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向社会公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建筑节能目标。明确要求,各地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大力推广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进能效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创新,积极发展能耗限额下的能效交易机制。合同能源管理,这项从国外引进15年却一直“叫好不叫座”的节能新机制,是否真的迎来了人们企盼中的春天?有人认为,企业进行节能改造,不用花一分钱,还能坐享节能改造带来的效益。这样的好事使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做到。

  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从而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然而,实践中的合同能源管理,却存在着技术障碍、融资困难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胡迟介绍,与“十一五”时期相比,管理已成为目前企业推进节能减排的利器。据调查显示,最近两年,近90%的企业依靠管理制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展节能减排。这些企业中,大都成立了专司节能减排的组织机构或工作领导小组,配备相关人员,与有关部门协作指导、开展本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组织机构按照“小分工、大合作”的原则,实行层层责任制,建立人、职、权、责相统一的工作机制,落实详细职责。

  从管理手段看,90%以上的企业都采用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推荐使用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以对本企业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进一步加强了对本企业能源统计数据的监测及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并对采集的最新数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作为节能减排的一种重要方式,合同能源管理就是由节能公司免费为客户提供整套节能服务,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与节能公司分成,后者收回投资取得利润。简而言之,企业可以不投一分钱实施节能改造,还能享受节能收益。

  鉴于此,节能服务行业近年来蓄势待发。“十一五”期间,我国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从76家递增到782家。《“十一五”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将从782家发展到2500家,节能服务产业将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