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浦西万达广场住宅南区(1、2、3、5号楼)(一星级)

一、工程基本情况
1、建筑类型 √住宅 □公建
2、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立项时间: 2010年 8月 31日
完成施工图审查: 2010年 10 月 20日
(计划)开工时间: 2012年 04月 30日
(计划)竣工时间:2014年 8月 30日
3、申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 √一星级 □二星级 □三星级
增量成本情况(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254877.47
为实现绿色建筑而增加的初投资成本(元): 2883841.20
绿色建筑可节约的运行费用(元/年):节能90497.64+节水11323.07=101820.71
二、工程概况(工程性质、工程投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结构形式、开发与建设周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等情况)
1.工程概况及性质:本项目基地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地块东南面为浦西滞洪区,东南面隔江滨路与新建的浦西江滨休闲公园相邻,西北面隔规划路与现状宝洲花苑小区和汀洲社区居民区相邻,北侧紧靠宝洲街与东海酒店、明洲大厦、灯星社区居民区等。本项目用地为居住、商业用地,属拟改造的旧城区。泉州浦西万达广场住宅南区共四栋楼,底层1-2层为商业及配套用房,3-47层为住宅。
2.本次申报的泉州浦西万达广场住宅南区(1、2、3、5号楼)住宅部分,申报用地面积约14156.13㎡,总建筑面积254877.47㎡,其中地下建筑面积49169.89㎡,共810户。
3.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4.工程总投资为:72171.34万元;
5.开发和建设周期: 2010年8月--2014 年8月
6.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定位为绿色生态住宅,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原湖面面积,增强了湖泊调节水量、拦、蓄洪水等功能,同时还美化环境、改善气候、提供游憩场所。项目整体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达到与自然相互和谐发展。使用整体方法综合考虑规划布局、建筑形态和环境形态,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本项目在规划初期便开始在设计中融入相关绿色生态节能技术,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方面打造绿色建筑一星级项目。
三、评价内容简介
1.节地与室外环境
(选址、用地指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室外环境(声、光、热)、出入口与公共交通、景观绿化、透水地面、旧建筑利用、地下空间利用等)
(1)本项目位于本项目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中心浦西片区,本项目用地为
居住、商业用地,属拟改造的旧城区,项目地块南面为浦西滞洪区。
场地内原有民宅由政府组织拆除工作,场地已拆迁完毕,场地原始地势较平坦,项目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建设用地。
项目建设范围内无名胜古迹,也无珍稀和受保护的野生植物分布,无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等生态敏感目标。
根据土壤氡检测报告,场地内124个测点,氡浓度平均值为5722Bq/m3,土壤氡浓度小于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2)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本项目属于旧城改造项目,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最低日照时数1小时的要求。
(3)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如蓝花楹、朴树、合欢、香樟、小叶榄仁、狐尾椰子、芭蕉、皇后葵、七叶树、南洋树、青棕、散尾葵、红千层、旅人蕉等。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²绿地上约6.47株乔木。
(4)本项目中人均用地指标5.46㎡/人,满足高层不高于15㎡的要求。住区的绿地率达到30.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
(5)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6)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区域内共享周边建设的商业、会所等公建配套设施,周边有医院、学校、银行、商业、超市、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
(7)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出入。住区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的公交站点有1个,公交路线有7条。
(8)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57.83%。小区人行环路采用透水砖铺设。
(9)住区设有地下车库,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地下车库、设备用房、人防等。
2.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节能设计、高效能设备和系统、节能高效照明、能量回收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1)建筑节能设计: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按建筑节能50%目标设计,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2)建筑合理布局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各户型主要功能房间有效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面积比均大于8 %。对项目各单体和户型室内光环境进行模拟,各户型的卧室、客厅等房间布局比较简单,靠近窗口位置的采光效果较好,采光系数基本在1 %以上,餐厅采光系数大部分在0.5 %以上。
(3)节能高效照明
公共部位及地库采用高效荧光灯,楼梯间、走道为节能吸顶灯,疏散标志灯选用自带蓄电池的灯具,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少于30min,蓄电池初装容量应保证备用时间不小于90min,保证疏散照明可靠性。荧光灯采用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小于0.90。所有门厅、走道等公共场所照明均采用双控开关或双控延时开关(带消防强切功能)。
(4)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和系统。空调性能参数和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5)住宅每户分别采用一套独立的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空调系统,通过室内机不同的负荷变化调整室外机工作频率,空调机组的综合性能参数(IPLV)达到4.36以上,达到节能运行的目的。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水系统规划设计、节水措施、非传统水源利用、绿化节水灌溉、雨水回渗与集蓄利用等情况)
(1)水系统规划设计
给水系统:由市政给水管网引入给水管,市政管网压力0.16MPa
用水量:住宅最高日生活用水量729.6m3/d,最大时用水量:72.96m3/h。
给水方式:室外给水利用城市水压直接供应。生活供水系统采用分区供水。尽量利用市政压力直接供水。超出市政压力部分住宅生活用水采用二次变频加压供水,根据竖向分区分别设置变频加压设备。设置二次变频加压供水的水池及泵房。
排水系统:排水量按最高生活日用水量的90%计,即466.56m3/d。室外雨、污水分流,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市政排水管网。室内高层建筑排水设置专用通气立管。地下室污废水由加压泵提升至室外污水管网。小区内生活污废水由污水管网收集,经化粪池处理后, 排放至市政污水管。
(2)节水措施
节水器具:本工程所配置生活用水器具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其产品的技术性能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2的要求。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给水龙头采用陶瓷阀芯,坐式大便器采用6升冲水箱。
(3)非传统水源利用
本项目雨水经市政管网排至东侧的泄洪湖内,设置雨水处理机房抽取湖水处理后用于住区内的绿化浇灌、道路浇洒及景观补水。通过雨水逐月水量平衡,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3.21%。
(4)雨水回收入渗
本项目设计时采用建筑围合绿化,形成中心绿化带。本项目绿化面积共4266.3㎡,其中绿地中心的水景面积223.51㎡,则绿地面积为4042.79㎡,本项目的透水地面主要为绿地面积,绿化平均覆土约2m。
本项目绿地自然下渗,小区内人行步道采用透水砖铺设,铺设面积共376.68㎡,增加了雨水渗透量。
本项目利用泄洪湖作为天然蓄水池,将屋面、路面的雨水收集至泄洪湖后,经泵自湖中抽取至水处理机房,净化处理后用于项目内景观补水、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
(5)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本项目采用高效阀门及优质管材,避免管网漏损。≤DN50采用铜质截止阀,>DN50采用闸阀。阀件可采用全铜、全不锈钢、铁壳铜芯或全塑阀门。所有消防阀门(除信号阀外)应使用能显示阀门启闭状况的明杆阀门。
(6)绿化灌溉采取喷灌的节水灌溉方式。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建筑结构体系节材设计、预拌混凝土使用、高性能混凝土使用、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可循环材料和可再生利用材料的使用、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再生骨料建材使用等情况)
(1)建筑结构体系节材设计,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2)项目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女儿墙高度为1.65米。
(3)项目中所使用的混凝土全部为预拌混凝土。
(4)住宅全精装设计,采用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方案,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5.室内环境质量
(日照、采光、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室温控制、可调节外遮阳、通风换气装置等情况)
(1)日照:每套住宅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2)建筑的卧室、起居室、厨房房间,其窗地面积比不小于规范中的1/7,通风开口面积比均不小于8%。
(3)对建筑围护结构采用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采用的窗户、户门、外墙材料均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
(4)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为34.65℃;东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为35.4 ℃;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为35.1℃。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不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的要求,不会产生结露现象。
(5)两幢住宅楼居住空间的水平视线距离最小为68.6m,这两幢楼为1#与3#。本项目每套住宅至少有2个卫生间设有外窗。
(6)本空调设计每户设独立变频多联系统,通过室内机不同的负荷变化调整室外机工作频率,达到节能运行及调节室温的目的。
6.运营管理
(节约资料保护环境的物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系统应用、建筑设备、系统的高效运营、维护、保养、物业认证、垃圾分类回收等情况)
(1)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2)建立智能化系统,如信息网络子系统,管理与监控子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综合管理平台。
(3)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设计中尽量将具有公共使用功能的设备设计在公共部位,公共使用功能的管道设置于室外或管道井。生活用水表、电表设在公共管井内。